The curious Zac

25 種你必須要認識的扭曲認知

Frame 7

來自自身需求的產品概念

身為一個強迫症患者和身心健康追尋者,我隨著近期對 AI 工具的熟稔跟開發產品的夢想前進,正在研究打造一個新軟體產品,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應對心理健康挑戰,同時大幅減輕醫療體系的人力(腦力)負擔。在研究搜索的過程中,我發現能歸納出主要存在約25種認知謬誤或負面信念。這些認知扭曲最初由Aaron Beck在1960年代提出,後來成為認知行為療法(CBT)的基礎1 2 ,而認知行為療法,恰巧就是對我這種強迫症病人最有效的對治方式之一。而我也相信,對這些認知謬誤的認識,能幫助普羅大眾避免落入負面或是錯誤決策的陷阱。

以下是25種常見認知扭曲:

  1. 非黑即白思考:將事物極端化,只看到兩個極端。
  2. 過度概括化:基於單一事件得出普遍性結論。
  3. 心理過濾:只關注負面細節,忽視正面方面。
  4. 否定正面經驗:拒絕承認正面經歷的重要性。
  5. 跳躍結論: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做出負面假設。
  6. 放大與縮小:誇大負面事物的重要性,同時縮小正面事物的重要性。
  7. 情緒化推理:認為某事一定是真的,因為"感覺"是這樣的。
  8. "應該 should"陳述:對自己、他人或生活有嚴格的、不切實際的期望。
  9. 標籤化: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極端的、概括性的標籤。
  10. 個人化:將外部事件歸咎於自己,即使實際上與你無關。
  11. 災難化思維:預期最壞的結果,並認為自己無法應對。
  12. 控制謬誤:高估或低估自己對某種情況的控制能力。
  13. 公平謬誤:認為生活"應該"公平,因不公平而感到沮喪或憤怒。
  14. 變化謬誤:認為某種情況或某人永遠不會改變。
  15. 總是正確的謬誤:堅持自己的觀點,難以接受他人意見。
  16. 責備他人:將問題完全歸咎於他人而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  17. 比較陷阱:不斷與他人比較並感到自卑。
  18. 後悔取向:過度關注過去的決定,影響當前生活。
  19. 完美主義:設定極高的標準,因無法達到而感到沮喪。
  20. 受害者心態:感到自己是環境的受害者,無力改變現狀。
  21. 自我中心思維:過度關注自己的需求,忽視他人感受。
  22. 過度簡化:將複雜情況簡化為非黑即白。
  23. 確認偏誤:只注意到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,忽視相反證據。
  24. 錨定效應: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信息來做決定。
  25. 光環效應:因為某人的一個特質就對其整體形成積極或消極印象。

這些認知扭曲在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。其中把我打得最慘的五個是:

  1. 災難化思維 - 總是預期最壞最恐怖的結果,加劇了我的焦慮。
  2. 完美主義 - 下意識就設定不切實際的高標準,導致持續的自我批評。
  3. "應該"陳述 - 對自己有嚴格的期望,凡事都有一個應該的規矩,增加了壓力。
  4. 個人化 - 將明明不關我的事情的外部事件歸咎於自己,加深了罪疚感。
  5. 非黑即白思考 - 極端化思維模式,忽視中間可能性,不確定性的模糊我吞不下。

為了應對這些問題,我尋求了各種幫助 - 看醫生、服藥、宗教信仰、研究禪學、心理諮商和冥想練習。然而,我發現認知行為療法(CBT)中的許多在生活中很容易落實的技巧能有效解決80%以上的問題34。CBT的核心理念是我們的思想、情緒和行為是相互關聯的3。通過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,我們可以改善情緒和行為。許多研究表明,CBT對多種心理健康問題都有長期效果4

AI 工具的民主化給我的契機

基於我的人生經驗和 AI 科技的民主化跟演進,我決定開發一款產品,將CBT的精華融入其中,幫助有需要的人更快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。我希望通過這個產品,能讓更多人免於不必要的身心折磨。在此,我誠摯地請求大家的支持和祝福,希望這個產品的研發能夠順利,為世界帶來更多身心正向循環的動力。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  1. https://www.ororecovery.com/list-of-cognitive-distortions/

  2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eck's_cognitive_triad

  3. https://www.helloklarity.com/post/cognitive-behavioral-therapy-techniques/

  4. https://www.psych.ox.ac.uk/news/study-finds-cbt-offers-long-term-benefits-for-people-with-depression

#UX #心理學 #產品概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