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urious Zac

與苦共處:接納與承諾療法(ACT)的智慧

waves

你越想逃避,痛苦越追著你跑

「不要想太多啦,放輕鬆就好啦!」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?當朋友向你抱怨工作壓力或感情問題時,我們常常會這樣安慰對方。甚至有時候,自己在面對困難時,也會用這些話來說服自己。但我的經驗是,這些建議對很多高共感或是身心調節不順暢的朋友們,往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痛苦不會因為一句「別想了」就煙消雲散,反而像個被忽視的小孩,越被壓抑或冷處理,它越會用更大的聲音提醒你它的存在。

我們都曾經試圖逃避痛苦,透過轉移注意力、透過麻醉自己,但結果如何呢?焦慮、憤怒、委屈……這些情緒像影子一樣甩不掉(當然了,畢竟深層的議題沒有處理掉)。那麼,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,不再逃避,而是「迎向」或是起碼「正眼直視」痛苦呢?這不是要你硬撐,而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方法——接納與承諾療法(ACT,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)。它教我們如何與痛苦共處,選擇遵從自己的核心價值生活,找到意義的力量。

苦是常態,不是需要根除的錯誤

ACT 的一個重要前提是:痛苦是人生的常態,而不是異常。
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世界裡,負面情緒如焦慮、憤怒、罪疚感等,其實是人類生存機制的一部分。它們提醒我們注意危險、保護自己,甚至幫助我們反思和成長。然而,問題往往出在我們對痛苦的態度——當我們把痛苦視為「不該存在的東西」時,就會陷入無止境的抗拒、逃避,或是想盡辦法透過外在的追求來彌平。

以 ACT 的核心精神來看,與其試圖消除痛苦,不如學會與它共處。這並不是要你「喜歡」痛苦,而是「接受」它的存在,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行動。正如美國心理學家 Steven C. Hayes 所說:「生活中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有什麼感受,而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感受。」

什麼是「迎向」痛苦?

想像一下,你正在海邊戲水,突然一個大浪打過來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使力抵抗,但越用力,浪就越容易把你打翻。生活中的苦就像這樣的大浪,一波接一波不止息。當我們試圖逃避、壓抑或轉移注意力時,它只會變得更強烈。其實,如果你選擇順著浪的方向浮起來,它反而會帶著你前進。例如:

ACT 的核心理念就是「迎向」痛苦——允許它存在,同時選擇專注於更重要、更有意義的事情。


ACT 的內涵:六大工具增強心理彈性

為了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迎向痛苦並活出價值觀,ACT 提供了六大核心工具:

  1. 活在當下(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)
    不讓過去的後悔或未來的不安佔據頭腦,專注於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。

  2. 接納(Acceptance)
    接受不舒服的情緒,而不是壓抑或逃避它們。

  3. 認知脫鉤(Cognitive Defusion)
    與不利的想法保持距離,把它們視為單純的心理事件,而非絕對事實。

  4. 自我觀察(Self-as-Context)
    認識到自己超越了單純的想法與情緒,是穩定且廣闊的存在。

  5. 價值澄清(Values)
    找出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,例如誠實、愛或成長,並以此作為行動指南。

  6. 承諾行動(Committed Action)
    即使面對不適,也採取具體行動來朝著目標邁進。

日常生活實用的 ACT 自我對話小腳本

在面對負面情緒時,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簡單的自我對話腳本來練習 ACT 的方法:

  1. 辨識情緒
    「我現在感到______(焦慮、生氣、委屈等),這是一種正常的人類情緒。」

  2. 接納而非抗拒
    「這種感覺很不舒服,但它是可以被允許存在的。我不需要急著把它趕走。」

  3. 與情緒保持距離
    「這只是我的一個想法/感覺,不是事實。我可以觀察它,而不是被它控制。」

  4. 重新聚焦於價值
    「即使我現在感到不安,我仍然可以選擇做符合我價值觀的事情,比如______(完成工作、表達愛、耐心陪伴孩子等)。」

範例應用:


結語:從抗拒到接納,活出意義

人生中最大的困難之一,就是學會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東西——包括痛苦本身。ACT 告訴我們,真正重要的不在於如何消除負面情緒,而是在於如何帶著它們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。我們無法阻止海浪襲來,但可以學習如何乘風破浪。在下一次面對困難時,不妨試著問問自己:「什麼才是我真正重視的?」然後帶著那些情緒,一步步朝著自己的價值前進。

因為最深刻的人生,不是在沒有痛苦時才開始,而是在我們學會擁抱不完美、迎向挑戰時展開。

延伸閱讀

接納與承諾療法(ACT)由美國心理學家 Steven C. Hayes 與他的同事 Kelly G. Wilson 和 Kirk Strosahl 在 1980-90 年代共同發展,是第三波認知行為療法(CBT)的代表之一。ACT 結合了行為科學、正念以及價值導向策略,以增強心理靈活性為目標。

第三波 CBT 是心理治療發展的重要階段:

  1. 第一波:行為療法——聚焦於改變外部行為。
  2. 第二波:認知行為療法(CBT)——透過改變思維模式改善情緒。
  3. 第三波:正念與接納取向——強調正念、接納及價值導向生活,而非僅僅改變思維。

ACT 的理論基礎包括功能情境主義(Functional Contextualism)和關係框架理論(Relational Frame Theory, RFT),其核心理念是不試圖消除負面情緒,而是學會與之共存,同時專注於有意義的人生方向。

相關文獻可參考 Hayes 的《Get Out of Your Mind and Into Your Life》。更多資訊可參考以下網站: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#心理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