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urious Zac

教案分享 - 數位美學:新技術如何重塑藝術感知

2024 年 11 月,我受邀在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講授兩堂關於數位美學的課程。這個我熟悉又陌生的題目,讓我在備課時也緊張無比,試圖引用適當的歷史論述的脈絡,也希望學生能夠得到衝擊兩難的思考機會。最後選用了十九世紀藝術家穿越到2024年台北的當代藝術館的轉生劇碼來詮釋:「新的科技技術會如何改變人們對於藝術的感知跟欣賞方式這個主題」,帶領學生來思考這種面向。

把課程內容公開在這邊分享~
另外附上 google slide 連結


數位美學:新技術如何重塑藝術感知

A. 十九世紀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:霍夫曼教授的藝術日常

professor

想像阿爾伯特·霍夫曼教授在他的畫室中,晨光透過北向的大窗灑落。他正專注於一幅肖像畫的創作,這是他這個月的第二幅作品。

創作時程
每一幅作品都需要漫長的等待和耐心:

年度產量
一年下來,霍夫曼教授的創作節奏是這樣的:

藝術家的收入
在霍夫曼那個年代,藝術創作的報酬是這樣的:

創作態度
霍夫曼常對他的學生說:

每一筆都是靈魂的呼吸,每一次修改都是對完美的追求。

他堅持:

這樣的堅持,讓他在一生中創作了約50-60幅重要作品,以及數百幅珍貴的素描習作,每一幅都傾注了他對藝術的虔誠與熱愛。

B. 1900年藝術家穿越時空:面對AI藝術的震撼

第一波衝擊:當機器學會畫畫

professor

想像一下,從1900年代穿越來的霍夫曼教授,第一次走進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情景。霍夫曼教授站在一面巨大的螢幕前,眼前是一幅巴洛克風格的油畫。這幅畫讓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,因為:

教授的困惑
霍夫曼伸出顫抖的手,想要摸摸這幅畫:

咦?怎麼摸不到顏料的質感?這到底是什麼?

兩個重大發現

  1. 機器成為藝術家
    • 就像計算機學會解數學題
    • 現在AI學會了畫畫
    • 而且畫得又快又好
    • 完全改變了傳統創作方式
  2. 畫作可以無限複製
    • 就像影印機複印紙張
    • 數位藝術可以無限複製
    • 每個複製品都一模一樣
    • 分不出哪個是「原作」

藝術的新舊對比

過去的藝術創作
霍夫曼教授心想:

現在的數位藝術
但現在他看到:

教授的內心獨白

這還是我認識的藝術嗎?如果機器都能畫畫,那藝術家的價值在哪裡?

先見之明: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藝術的本質和感知方式

華特·本雅明(1892-1940)

華特·本雅明

這位思想家認為:

  1. 機械複製打破了藝術品的獨特性
  2. 藝術不再依附於傳統和儀式
  3. 大眾文化將取代精英藝術
  4. 技術改變了人類的感知方式

他的理論對數位時代特別重要,因為:

討論問題

  1. 如果你是霍夫曼教授,看到AI畫作你會有什麼感受?
  2. AI創作的藝術品,算不算「真正的藝術」?為什麼?
  3. 當機器可以畫得比人類還快還好,藝術家的價值在哪裡?

第二波衝擊:當藝術開始「對話」

professor

霍夫曼教授走進互動藝術展區,一幅數位畫作隨著他的移動而變化。當他揮手,畫面產生漣漪;當他走近,畫中的花朵綻放;當他後退,整個場景開始重組,空氣中突然瀰漫著花香。

教授的困惑:

這...這幅畫在回應我?藝術品不是應該被動地等待欣賞嗎?

兩個重大發現

  1. 藝術變成對話
    • 從:單向的觀賞體驗
    • 到:雙向的互動過程
    • 從:靜態的展示
    • 到:動態的回應
  2. 媒材的界限消失
    • 從:單一藝術形式
    • 到:多媒材的混合
    • 從:固定的表現方式
    • 到:流動的藝術體驗

藝術創作的新舊對比

過去的藝術體驗
霍夫曼回憶著:

現在的互動藝術
但現在他看到:

教授的內心掙扎

當觀眾也成為創作者,藝術家的角色又是什麼?當一件作品能夠自己變化,原作的概念還存在嗎?

先見之明:藝術本質上是一種經驗,而非固定的物件

約翰·杜威(1859-1952)

約翰·杜威

這位思想家認為:

  1. 藝術存在於經驗之中
  2. 創作和欣賞都是體驗過程
  3. 互動性是藝術的核心
  4. 藝術應該融入日常生活

他的理論對數位時代特別重要,因為:

討論問題

  1. 互動藝術改變了藝術家和觀眾的關係,這是好事嗎?
  2. 當作品可以不斷變化,如何定義一件藝術品的完成?
  3. 跨媒材的藝術創作,會讓藝術失去專精還是帶來新可能?

第三波衝擊:藝術家的身份危機

professor

霍夫曼教授戴上VR眼鏡的那一刻,整個世界都變了。他發現自己站在一座不可思議的虛擬美術館中:

教授的困惑
霍夫曼伸手想要扶著牆,卻撲了個空:

這裡沒有任何物理限制?那我畢生學習的透視法則、光影技巧,還有什麼意義?

兩個重大衝擊

  1. 藝術空間的革命
    • 從:固定的展廳空間
    • 到:無限可能的虛擬世界
    • 從:物理法則的限制
    • 到:想像力的無限延伸
  2. 藝術家角色的轉變
    • 從:技藝的專業訓練者
    • 到:科技的創意運用者
    • 從:獨立的創作者
    • 到:跨領域的協作者

藝術教育的新舊對比

過去的藝術培養
霍夫曼回憶著他的教學生涯:

現在的藝術教育
但現在他看到:

教授的內心掙扎

這還是我認識的藝術嗎?藝術家的價值究竟在哪裡?是技術?是創意?還是人性?

先見之明:技術正在改變我們思考和想像的方式

維萊姆·弗魯塞(1920-1991)

維萊姆·弗魯塞

這位思想家認為:

  1. 技術圖像不只是再現現實
  2. 而是重新編碼我們的感知方式
  3. 創造出全新的文化符號系統
  4. 改變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

他的理論對數位時代特別重要,因為:

討論問題

  1. 虛擬實境會取代傳統美術館嗎?
  2. 藝術家需要學習編程嗎?
  3. 藝術教育應該如何改變?

第四波衝擊:當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

professor

霍夫曼教授站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數位展廳裡,看著一幅全像投影作品。助手告訴他:

教授的困惑
霍夫曼揉著太陽穴,喃喃自語:

這還是藝術品嗎?當一件作品可以無限複製,它的價值在哪裡?

兩個重大發現

  1. 藝術的解放
    • 從:美術館的高牆之內
    • 到:人人都能接觸藝術
    • 從:精英的專屬品
    • 到:大眾的共同財富
  2. 展示方式的革命
    • 從:固定的實體展場
    • 到:無處不在的虛擬展廳
    • 從:單向的觀賞體驗
    • 到:全球即時互動

藝術傳播的新舊對比

過去的藝術展示
霍夫曼回憶著:

現在的藝術傳播
但現在他看到:

教授的內心掙扎

當藝術變得如此容易取得,它還能保持那種神聖性嗎?還是這正是藝術應有的樣子?

討論問題

  1. 藝術的普及化是好事還是壞事?
  2. 數位複製會降低藝術品的價值嗎?
  3. 藝術民主化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麼?

第五波衝擊:當藝術遇上商業與倫理

professor

霍夫曼教授站在數位藝術交易中心,看著螢幕上閃動的數字:一件AI生成的數位藝術品剛剛以相當於他一生收入的價格成交。而這件作品,是由AI在30秒內完成的。

教授的困惑
霍夫曼揉著眼睛,喃喃自語:

這真的是藝術品的價值嗎?還是我們都瘋了?

兩個重大衝擊

  1. 創作者身份的模糊化
    • 從:藝術家是唯一創作者
    • 到:人機協作的複雜關係
    • 從:清晰的著作權
    • 到:模糊的權益歸屬
  2. 藝術價值的重新定義
    • 從:美學和技巧的評價
    • 到:市場和數據的導向
    • 從:實體收藏
    • 到:數位資產

藝術市場的新舊對比

過去的藝術市場
霍夫曼回憶著:

現在的數位藝術市場
但現在他看到:

教授的內心掙扎

當機器可以創作,當藝術變成數據,當價值由市場決定,藝術的靈魂究竟在哪裡?

討論問題

  1. AI生成的藝術品,版權應該屬於誰?
  2. NFT真的能代表藝術價值嗎?
  3. 在數位時代,如何定義「原創性」?

C. 為什麼要聽霍夫曼教授的故事?

一個來自過去的警示

各位同學,想像一下:
如果現在的你,突然穿越到20年後的2044年,你可能會看到:

其實,這就是我們的未來

霍夫曼教授的震撼,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現實:

這是一個提醒

給未來設計師的建議

  1. 保持開放但不迷失
    • 擁抱新技術
    • 但別忘記設計的本質
    • 記住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人
  2. 持續學習但有原則
    • 技術日新月異
    • 但設計原則不變
    • 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
  3. 與時俱進但保持清醒
    • 跟上時代腳步
    • 但不盲從潮流
    • 保持獨立思考

結語

D. 互動設計的認知革命:開放資源與專業成長

關鍵理論來源

1. 西方理論基礎

華特·本雅明

約翰·杜威

維萊姆·弗魯塞

2. 台灣理論研究

簡雅雯

謝修璟

莊浩志

數位美學七大特質(莊浩志)

  1. 科技性:技術作為創作媒介
  2. 即時性:瞬間生成和轉換
  3. 互動性:使用者成為共同創作者
  4. 多媒材性:跨界整合
  5. 虛擬性:超越物理限制
  6. 複製性:去中心化
  7. 商業性:藝術的市場邏輯

這個理論框架為課程提供了完整的學術基礎,從西方經典理論到台灣本土研究,形成了完整的理論脈絡。

延伸學習資源

1. 保持開放心態:設計思維的核心

開源/免費資源

推薦書籍

2. 質疑既有框架:打破介面設計的侷限

開源/免費資源

推薦書籍

3. 擁抱不確定性:設計中的實驗精神

開源/免費資源

推薦書籍

4. 跨界思考:互動設計的生態系統

開源/免費資源

推薦書籍

5. 持續學習:互動設計的進化路徑

開源/免費資源

推薦書籍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#產業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