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我的 FinTech 實戰筆記 (一):用 JTBD 回顧 TOZZI — 從「手動 MVP」到「殘酷的真相」
一篇誠實的回顧筆記:回頭看 TOZZI 專案,我從 JTBD 學到了什麼。

一、前言:你的 MVP,到底在做誰的「工作」?
回頭看我過去在 FinTech 圈的經驗,我常在想,自己最常踩的坑是啥?
以前的我,可能會直覺地砸預算、花時間,去打造「更快的下單」、「更多的 K 線圖」、「更酷的 AI 選股」。但如果只是這樣,結果往往是 App 上線了,用戶存留率卻有夠慘。大家下載了,玩個兩天,就再也不開了。我們花了大錢買廣告、辦活動,數字就是上不去。這就是標準的燒錢又燒心,還搞不懂問題到底出在哪。
我一直在想,到底為啥?
因為我們光顧著「做功能」,卻忘了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:用戶到底「雇用」我們的產品,是為了「完成什麼工作」?
這就是我用來驗證商業模式的核心方法:JTBD (Jobs-to-be-Done)。
筆記 (我的起點):少談「用戶畫像」,多聊聊「Job」
這是我自己的一個體會,也許能給 PM 和創辦人一點靈感。以前我們很愛用「用戶畫像 (Persona)」,但後來發現它有蠻大的盲點。
傳統「用戶畫像」 (常有的盲點): 「Zac,30 歲男性、活躍交易者、風險偏好高、住在台北市。」—— 這資料是漂亮啦,但它壓根沒法告訴你,Zac 到底為啥需要你的 App。他風險偏好高,所以呢?他需要什麼?不知道。
JTBD (換個角度看): 「當我看到同儕都在談論股票時(情境),我需要一個方法來『證明』我的眼光比他們準(動機/Job),以便我獲得社群地位(期望結果)。」這整個「故事」才是他雇用你 App 的原因。 他不是要你的 K 線圖,他是要一個證明自己的舞台。
這樣是不是好懂多了?JTBD 給的是一個能照著做的因果關係。用戶不是在「買」你的產品,他們是在「雇用」你的產品來「搞定一件任務 (Job)」。
接下來,我就用這套方法,把我以前的「TOZZI 台股真單交易擂台賽」專案,完整回顧一遍。
(簡單來說,這是一個我們大約每三個月辦一場的比賽。參賽者必須「每天」回報他們「真實」的台股交易紀錄給助理,助理會手動登錄到系統,接著系統會依規則計算績效,每天更新排名和參賽者的持股。我們當初是想藉此培養出厲害的素人 KOL,朝著網紅經濟或像 eToro 的跟單模式前進。)
二、實戰心法 1:「手動 MVP」驗證「供給方」的 Job
TOZZI 專案的終極目標,是打造一個 FinTech KOL 經濟 與 eToro 跟單交易平台。
錯誤的起點: 想都不想就馬上砸錢開發,去串接券商 API、打造自動下單系統。
我們的做法: 反過來!先看看那個最根本的 Job 到底存不存在。
我們的 MVP 玩法就是「綠野仙蹤 (Wizard of Oz)」:
表面上 (看起來很自動): 一個看起來很專業的網站,有「每日更新的排行榜」和「參賽者持股明細」。
骨子裡 (全手動): 參賽者必須「每日手動回報」他們的「真實交易紀錄」給我們的助理。助理再手動 KEY 單到後台。
這流程有夠麻煩的。你想想,每天要截圖、要回報,比直接在 App 下單麻煩 100 倍。但猜怎麼著?居然有人願意幹! 這就是最有價值的地方。
JTBD 連結:
這個「高摩擦力」的做法,完美證明了「供給方 (參賽者)」的 Job 是真實存在的。參賽者願意忍受「手動回報」的痛苦,代表他們想「證明地位」的 Job,比他們對「方便工具」的需求強太多了。這個「渴望」的強度,大到足以壓過「手動回報」的痛苦。 這就是我們在動手寫 Code 前,最需要驗證的黃金情報。
三、實戰心法 2:「內容 MVP」交付 Job 的「社會/情緒」價值
一個完整的 Job,有「功能、社會、情緒」三個層面。
「手動 MVP」只搞定了「功能」層面(有地方可以比賽)。但大家真正想要的,是「社會/情緒」層面的:「被看見」、「被學習」、「成為 KOL」!對一個交易者來說,賺錢只是基本,能被其他交易者認可、崇拜,那才是真正的滿足感。
錯誤的起點: 又想馬上砸錢開發「社群功能」、「私訊系統」。
我們的做法: 故技重施!繼續用「手動」,但這次是「內容」。
我們的「內容 MVP」 (The Fulfillment):
賽後訪談: 每季比賽後,我們對頂尖參賽者進行深度訪談。這就是他們贏得的「聚光燈」。
影片製作: 將訪談製作成影片,作為「保留學習點」的內容資產。
社群做法: 我們在訪談中,鼓勵選手間「互相發問」與「檢討」。
JTBD 連結:
我們用「內容」(訪談/影片)來手動交付「社會/情緒」價值。參賽者拼命比賽,就是為了搶那個「在訪談影片中露臉」的機會。這就是「KOL 培養」的手動版啦!我們用最低成本,打造了一個讓素人變專家的舞台,而「訪談影片」就是他們的獎盃。
四、實戰心法 3 (或說,最關鍵的真相):「雙邊市場」的難題
看到這,是不是覺得一切都很完美?
但 TOZZI 是個「雙邊市場」。KOL 經濟,需要「供給方 (參賽者)」,也需要「需求方 (觀眾)」。
最誠實的結果 (The Truth):
在我們驗證供給方的同時,我們也得到了另一個關鍵情报:「外界觀眾的流量,根本做不起來。」
JTBD 連結:
這就是 MVP 驗證的雙面刃。我們的做法 同時也殘酷地證明了:
「想成為 KOL」的 Job 是真的。
但「想看素人 KOL 比賽」的 Job,需求超級弱,或根本不存在。也許大家只想看「已經很有名」的大神,對於「素人變大神」的過程反而沒興趣。 這就是我們挖到的、更殘酷的真相。
這個 MVP 的真正價值:
所以啦,TOZZI 這個 MVP 非常成功!它最大的成功,就是用「助理 + 訪談」的最低成本,否決了這個商業模式的「需求方」假設。
這個情報,讓我們在投入數百萬去開發「跟單系統」之前,就踩了剎車。這大概就是 MVP 和 JTBD 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吧——它不保證你成功,但它能幫你「管理失敗」,讓你用最便宜的學費,學到最貴的一課。
五、結論:給 PM 的啟示 — 你的 MVP 在驗證哪個 Job?
記住,你的 MVP 不是一個 App,它是一個「驗證 Job 的流程」。
我的幾個學習筆記:
(核心方法): 少用「用戶畫像」。試著用 JTBD 釐清你的用戶 Job。這是一切的起點。
(手動驗證): 用「人力」或「土法煉鋼」取代「程式碼」,驗證 Job 是否存在。先別急著寫 Code!
(手動交付): 用「內容」或「服務」來手動交付 Job 的「社會/情緒」價值,完整你的服務體驗。
(誠實驗證): 誠實檢視你的 MVP 到底證實或否證了什麼?(如果搞雙邊市場,兩邊都要測啊!)一個「否證」的結果,跟「證實」一樣有價值,甚至更有。
行動呼籲
我叫 Zac,一名產品策略長。
我會在這裡分享我打過仗的 MVP 驗證筆記,有成功的,也有像 TOZZI 這樣「關鍵的失敗經驗」。
理論很棒,但 PM 要的是能馬上用的實戰心法。來追我的 Threads @zac.yang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