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urious Zac

創意公司的生態工程:一場未完成的組織實驗

gardening

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,不要命令人們收集木材、分工,而是要教會他們渴望浩瀚無垠的大海 - Antoine de Saint-Exupéry

我曾經在一個知名的創意設計公司 - 上海台北兩地共有幾十名有天份的創意與營運人們 - 擔任過副總經理的職位,短短的近兩年。期間,我試圖推動了一些改造的工程,這些工程反應了我過往經營自己的公司心得,還有從各方管理書籍學來的概念還有工具。

知識資產的策略性管理

我深刻理解創意公司最珍貴的資產不僅僅是已實現的專案,更包括那些被擱置的創意概念。建立知識庫的核心目的,是創造一個動態流動的創意生態系統

未被採用的設計資產並非無用,而是潛在的創新種子。每一個被擱置的概念都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綻放光彩。知識管理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一種組織文化的實踐。我嘗試通過系統化的方法,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創意碎片,累積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知識網絡,讓同仁們參考被想過的概念,也激發探索未被走過的途徑。

創意價值的客觀評估

創意產出的商業價值向來難以量化,特別是在匯集創意人員、業務和營運人員的跨域團隊中。正如彼得·杜拉克曾指出:"創新不僅僅是有好想法,而是將想法轉化為可行的商業價值的能力"。

我們迫切需要一套更加科學、公平且具有彈性的業績與績效的評估機制。傳統的評估方式往往過於主觀,無法真正反映個人和團隊的實際貢獻。因此,我嘗試引入了更全面的評估邏輯,不僅關注最終成果,更考量了創新思維的過程、協作能力、問題解決的潛力和學習成長的動能的面向,使用查核表跟記分表的邏輯,也實作了一輪年底的一對一考察,留下了量化的資料與明確的年度 KPI(帶有一些 OKR 的精神)。

MBTI:超越主觀的人才評估

2012 年,當 MBTI 在台灣還是相對陌生的概念時,我引入這套評估工具,目的不僅是分類,而是深入理解每個人的天賦與盲點。這就像是了解花園中每種植物的生長特性,而不是用統一的方式對待所有植株。

MBTI 在潛力上,能為我們的組織管理帶來了革命性的洞察。首先,它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職涯發展路徑。每個員工不再是組織中的標準化零件,而是具有獨特潛能的個體。我們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性格類型,精準地規劃其職業發展軌跡,激發其內在潛能。

人才配置不再是憑藉主觀判斷,而是建立在尊重個體化特性的評估基礎上。通過深入理解團隊成員的性格特質,我們能夠更智慧地進行角色分配。某些性格類型在創意發想階段更具優勢,而另一些類型則擅長執行和落地。這種精準的配置大大提升了團隊的整體效能。

更重要的是,MBTI 幫助我們理解團隊成員的潛在創造力。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其獨特的思考和創新模式。有些人擅長發散性思考,有些人則擅長收斂性思考。當我們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,就能創造一個真正包容和激發創造力的環境。

我信奉的園丁管理哲學

正如園丁培育植物,管理應該:

管理不僅是控制,更是滋養、信任與共同成長的藝術

方法論的深度探索:設計思考與精實創業

設計思考不僅是一種方法論,更是一種思考的哲學和組織文化。我將這套方法論深入嵌入日常工作實踐中,也在自己主持的創新 Lab 小組中實作。

這個方法論的核心是同理心。在每個專案開始前,團隊會深入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場景,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、痛點和潛在期望。深度分析觀賞者的體驗旅程。原型製作成為我們快速驗證想法的關鍵工具,大大縮短了從創意到可行方案的路徑。

雲端專案管理:跨團隊協作的系統導入

在 SaaS 服務剛起步的年代,我前瞻性地引入雲端專案管理系統。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具,更是組織協作方式的根本性轉變。

系統整合了日曆、工項、人員指派、期限追蹤、資源庫管理和標準作業流程(SOP)。高階管理者首次獲得了跨團隊的即時全景視野,每一個專案的進度、資源分配和關鍵里程碑都可以即時追蹤和分析。

火種的傳遞

如同許多組織的內部革新,總是會有很多政治角力、商業現實考量,以及教育訓練與日常營運的拉扯,我心目中的變革雖然未能在這一家公司達到我成功的標準,但是,令人欣慰的是,當我與舊同事、下屬、或是前員工重逢時,發現我的方法論已成為他們專業 DNA 的一部分。他們在新的職場中持續演化這些理念,創新的精神已超越單一組織,讓我捫著心想著:這世界總是有許多小角落值得我們用愛發電。

結語:土壤的哲學

我始終相信,組織如同一個生態系統。專注於培育豐沃的土壤,植物自然會找到生長的方向。富養土壤,相信生命的韌性。管理者的角色,不是控制,而是創造一個能量充沛、充滿可能性的環境。我到現在還是這樣相信著。那你們怎麼想呢?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#產業經驗 #經營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