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別決策癱瘓與雜訊:我這樣設計長效決策框架,支援敏捷開發
跑敏捷開發 (Agile) 時,最怕的不是速度不夠快,而是決策過程陷入混亂。你可能也遇過:會議上意見滿天飛,但重要的聲音被淹沒(訊噪比太差);或是不同意見僵持不下,導致決策癱瘓,白白浪費了寶貴的開發時間;更糟的是,缺乏一套穩定的決策依據,導致方向搖擺不定,難以實現長期的產品策略。
為了擺脫這種困境,追求一個更長治久安的決策環境,我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套結構化、可持續運作的決策框架。我的核心目標很明確:
- 降低決策雜訊: 讓對的人在對的環節,提供關鍵的輸入。
- 避免決策癱瘓: 建立清晰的判斷標準和推進機制。
- 確保長期穩定: 讓決策有跡可循,不因人或短期因素而大幅波動。
- 有效支援敏捷: 為敏捷流程(如 Backlog 排序、Sprint 規劃)提供穩定、可靠的決策輸入。
我的框架設計思路:聚焦、量化與分權
基於上述目標,我著手設計了一個決策機制(在內部我稱之為「決策委員會」,但名稱不重要),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設計要點,都是為了直接應對前面提到的痛點:
- 聚焦核心面向 (降低雜訊): 我將複雜的考量簡化為三個核心決策支柱:「策略 (Strategy)」、「可行性 (Feasibility)」和「價值 (Value)」。要求相關的評估都必須圍繞這幾個面向展開,避免討論發散。
- 明確權責分工 (分權 & 降低雜訊): 為每個核心面向下的具體專業領域(如市場分析、技術評估、使用者研究等)指派專人或團隊負責提供輸入。這樣不僅確保了專業性,也明確了誰該對哪部分的評估負責,減少了權責不清造成的混亂。
- 引入量化權重 (避免癱瘓 & 提升訊噪比): 為了在意見分歧時提供客觀的權衡依據,我為不同專業領域的意見設置了參考性的「投票權重」。這代表了在特定決策中,哪個面向的考量相對更關鍵,讓重要的聲音能以量化的方式突顯出來,加速共識形成或做出取捨。
- 設置否決機制 (避免重大風險 & 癱瘓): 在少數攸關產品生死存亡或策略底線的關鍵領域,我設置了「否決權」。這是一個強力的制衡工具,用於快速排除明顯不符或高風險的選項,避免團隊在錯誤的方向上空轉。
這個框架如何服務敏捷開發?
我設計這個框架的初衷,很大程度是為了讓敏捷開發跑得更順暢、更有效。它主要體現在:
- 為 Backlog 排序提供穩定輸入: 當需要對使用者故事進行排序時(例如使用 RICE 或 MoSCoW 等方法),這個框架能提供來自策略、可行性、價值等面向的結構化評估和量化參考,讓排序不再是憑感覺,而是基於更全面的依據。
- 提高 Sprint Planning 效率: 在規劃衝刺目標時,團隊可以基於這個框架的輸出,更有信心地篩選出真正重要且可行的任務,減少規劃會議上的爭執和猶豫不決。
- 提升決策透明與一致性: 有了明確的規則和流程,決策過程變得更加透明,團隊成員能理解決策背後的考量。長期下來,也能確保決策標準的一致性,避免朝令夕改。
結語:尋找適合自己的長效決策之道
這裡分享的,是我個人為了追求決策的長期穩定性、避免癱瘓和雜訊干擾,所進行的一次框架設計嘗試。它不一定是完美的方案,也未必適用於所有團隊,但它背後的思考邏輯——聚焦、量化、分權、穩定——希望能提供一些參考價值。
最終的目標,是找到一套適合自身團隊文化和產品特性的、能夠長久運作的決策機制,讓敏捷開發不僅跑得快,更能跑得穩、跑得準。如果你也正被決策混亂所困擾,或許可以從建立屬於自己的決策框架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