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,就是為了再次看到可能性
今天在北科大互動設計系,我輔導外籍生完成即將到來的創意設計專案。在學期初,我向他們介紹了 Bubble 這個 low/no code 工具,目的很單純:幫助他們實現功能型網站或 APP 的產品概念。
看著這群原本不是程式出身的年輕設計師,一步步克服學習 Bubble 的挑戰,我能感受到他們的不容易。兼顧其他學業,還要學習一個全新的工具,確實需要很大的毅力。今天看到大家的成果,內心充滿欣慰。雖然在業界眼中這些可能還是未成品,但每個學生都已初嚐設計開發 APP 的滋味。作為業師,我只是希望他們能走過一段對未來有意義的學習旅程。
在設計和工程的領域摸爬滾打 25 年,我見過各種類型的設計師。但這群大二學生卻令我驚艷 — 他們在思考深度、做事邏輯和多媒體設計品味上,已經遠超我的預期。在輔導過程中,我越發期待他們早點畢業,希望能將這些「明日之星」延攬進自己的團隊,一起做些令人興奮的事情。
仔細想想,他們每個叫我 uncle 都很名正言順。我知道教學是相互的,但原本並不指望與這群二十歲的孩子們產生太深的連結。然而現在,我期待每次見面時看到他們的新進展,漸漸熟悉他們各自的強項和弱項,並期待能親自帶領他們在創意設計領域闖蕩。
與其說我因為他們更理解了 Bubble.io 這類工具,不如說我重新感受到了青春活力。在他們眼中,看不到職場的倦怠和世故。他們做設計時展現出「反正我就是這樣想」的直率,這種純粹的態度令我著迷。創意人本該如此,即便有人說我天真,我也樂於接受。
正因為他們是創意人,不太適合走深入工程技能的路線,low/no code 工具就成了他們初嚐數位產品的絕佳入口。今天在幫助一組土耳其和蒙古學生解決技術難題時,我體會到:即便是這類工具,使用者仍需具備基本的程式概念,如資料庫、迴圈和變數。這也是我認為 low/no code 工具應該持續精進的地方 — 畢竟,沒有程式背景的人是大多數。
這段經歷讓我思考:如果重新安排 25 年前的學習歷程,我會如何更快速精準地實現心中的產品?在 AI 當道的時代,或許我的孩子們真的可以用口語創作各種應用。正如黃仁勳所說,未來的程式語言可能就是英文,我也很期待看到那一天。
與年輕人相處,就是會有這種未來依然值得期待的感念。我就是這樣傻傻地相信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