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ac Yang's thought lab

戳破「用途探索」的 BS:JTBD 只是漂亮的事後諸葛嗎?

Gemini_Generated_Image_277k05277k05277k

身為一個 UX 設計師和產品經理,我欣賞「用途探索」(Jobs-to-be-Done, JTBD) 這個理論,因為它非常「反 BS」(反-廢話,Anti-BS),直指核心:顧客不是在買你的產品,他們是在「雇用」你的產品,來完成他們生活中的某項「任務/用途」。

但我並不是一個盲目的粉絲。相反地,我對這個理論抱持著務實的懷疑:

我擔心它的「規模性」、「統計顯著性」、以及「實作上的容易度」。

當我們拿著一份精彩的案例分析,說「用戶真正的 Job 是『消除身為老闆的焦慮感』」時,我會忍不住懷疑... 這是不是也只是在「事後諸葛」?

我腦中「反 BS」的警鈴會響起,冒出三個同樣尖銳的問題:

  1. 這全是「事後諸葛」吧?

    • 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你穿鑿附會、過度解讀的?你當然可以把任何購買行為,都歸因到一個很深層的 Job。這跟算命有什麼兩樣?
  2. 這根本無法「規模化」

    • 要挖到這麼深的「因果旅程」,難道我需要對每個用戶都做一次長達兩小時的深度訪談嗎?這聽起來像藝術,不像是可複製的工程。
  3. 「個案」能代表「全體」嗎?

    • 就算你真的挖到了一個用戶的「真實 Job」,你怎麼能證明這不是一個特例?我如何能拿這個「個案」去說服我的團隊,砍掉一個已經排程的功能?

這些懷疑是 100% 合理的。

如果我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,那 JTBD 對我們來說,實用性就大打折扣。

我的觀點是:這可能代表我們搞錯了「用戶研究」的重點。

一個「反 BS」的 Job,重點不在於模糊的「屬性」,而在於一套清晰、可驗證的「因果關係」。

真正的 Job 不在「表面」,而在「掙扎的因果」

大部分人把「用戶研究」搞砸,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在「錯的樹」下找答案 (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)。

我們可能過度執著於「表面屬性」,例如:

  1. 功能 (Features): 「你希望有 A 還是 B 功能?」「你給這個功能打幾分?」

  2. 屬性 (Persona): 「你是 30-35 歲、住在大安區、年收入百萬的女性...」

  3. 意見 (Opinions): 「你『覺得』這個設計如何?」「你『未來』會想要...」

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「BS」。

這些「表面屬性」頂多是「相關」,但不一定是「因果」

一個「反 BS」的 JTBD 實踐者,更像是個「偵探」。我們在找的不是「意見」,而是導致「改變」的那個「掙扎 (The Struggle)」。這個掙扎同時包含了功能、情感、和社交層面。

沒有「掙扎」,就沒有「改變」,也就沒有「Job」。

戰術一:如何找到「真實 Job」,而不是「事後諸葛」

你之所以會覺得是「事後諸葛」,可能是因為問錯了問題。

一個好用的「反 BS 偵探工具」,是「購買/轉換時間軸 (The Switch Timeline)」。

我們不問「未來」,我們只問「過去」。我們要像拍紀錄片一樣,重建用戶從「舊方法」切換到「新方法」的完整因果鏈

  1. 第一次動念 (First Thought): 「那天,發生了什麼事,讓你第一次覺得『舊方法好像不太行』?」

  2. 被動尋找 (Passive Looking): 「你忍受了多久?你有隨便Google 看看嗎?」

  3. 主動尋找 (Active Looking): 「又是哪一天,發生了什麼事,讓你覺得『我受不了了,我今天一定要找到解法』?」(這通常是「掙扎」的引爆點!

  4. 決策與購買 (The Switch): 「你比較了 A、B、C,最後是什麼讓你選了 A?你下單時,最大的『焦慮』和『期待』是什麼?」

  5. 使用與適應 (Onboarding): 「你第一次使用時,跟你『期待』的一樣嗎?」

當你用這個「時間軸」去訪談,你會發現:

那個「事後諸葛」的感覺消失了,因為你擁有的不是「結論」,而是紮紮實實的「證據鏈」

戰術二:如何驗證「個案」,而不是「自嗨」

好,你透過「時間軸」訪談了 5 個人,發現了 3 個共通的「掙扎」模式。

你怎麼知道這 3 個模式,能代表你剩下的 10,000 個用戶?

我的看法是:質化訪談結束後,才是「規模化」的開始。

JTBD 訪談(質化)的主要目的,不是為了找到「統計顯著性」,而是為了找到「清晰的洞察假說」。

你從 5 個訪談中提煉出的,應該是這樣的「Job 規格 (Job Specs)」:

現在,你拿著這個「假說」去做「量化驗證」:

設計一份「反 BS」的問卷,發給你所有的用戶。

看到差別了嗎?

你不是在驗證「功能」,你是在驗證「掙扎的情境」。

如果你的問卷顯示,有 40% 的用戶高度認同那個「掙扎」,你就不再是「個案」。你手上的,是一個已被量化驗證的「高價值市場區隔」

戰術三:為什麼 JTBD 才是「真・規模化」

只「挖掘意見」很難規模化。

「找因果」是工程,可以規模化。

傳統的「5 個 Why」分析法,有時會流於 BS。因為你往下問 5 次 Why,可能會得到 5 個不同的模糊答案。

但 JTBD 的「時間軸」是有結構的。它只專注在「是什麼『力量』,推動 (Push) 你離開舊方法?是什麼『力量』,拉 (Pull) 你走向新方法?

這個「推拉動態」的因果模型,是可複製、可傳授、可規模化的。

更重要的是:

一個「反 BS」的策略師,傾向把時間投資在「穩定不變」的資產上。

這就是為什麼 JTBD 看似「無法規模化」,實際上卻是「一種」能幫你建立「長期、可規模化」的產品策略的工具。

結論:JTBD 不只是「事後諸葛」,它更像「因果的診斷」

JTBD 不是一颗能預測未來的水晶球。

它可以當作一套「反 BS」的偵探工具。

它幫助我們減少「猜測」用戶要什麼,轉而多做「驗證」,看看用戶在什麼「掙扎情境」下,才會真正掏錢

它不只是「事後諸葛」,更像是一種「因果的診斷」——在你的產品還沒屈服於「沒人要用」之前,就幫你找出那個「真正驅動購買」的因果鏈。

我們需要的,也許不是「更多意見」,而是「更少的 BS」和「更清晰的因果」。

行動呼籲

我叫 Zac,一名產品策略長。

我會在這裡分享我打過仗的 MVP 驗證筆記,有成功的,也有像 TOZZI 這樣「關鍵的失敗經驗」。

理論很棒,但 PM 要的是能馬上用的實戰心法。來追我的 Threads @zac.yang吧!

#創新方法 #產品管理 #產品經理 #產業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