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的職場野外求生後,我點滴構成了一個智慧漫步的思考框架
多年的職場野外求生後,我點滴構成了一個智慧漫步的思考框架
在創業圈跟自由業流浪打滾二十多年,我深刻體會到現代社會的特質可以用VUCA來形容:
VUCA 世界的四大特質:
波動性 Volatility
- 意涵:變化快速且幅度大
- 體現:市場趨勢驟變、產業典範轉移
不確定性 Uncertainty
- 意涵:難以預測未來發展
- 體現:創新顛覆、消費者行為改變
複雜性 Complexity
- 意涵:多重因素相互影響
- 體現:全球供應鏈、跨域競爭
模糊性 Ambiguity
- 意涵:因果關係不明確
- 體現:資訊過載、真相難辨
在這樣的環境中,傳統的完美主義思維早已不敷使用(或是說,曾經有用過嗎?)。每一天,尤其是 AI 急速發展的現在,我都在面對:
- 市場瞬息萬變的挑戰
- 科技快速迭代的壓力
- 競爭環境的劇烈變化
- 人才流動的不確定性
正是這些挑戰,促使我發展出一套個人的思考框架。這不是從書本學來的理論,而是從我的生存經驗中累積的體悟。它既不完美,也不絕對,但正是這種不完美和彈性,讓它在VUCA時代特別實用。我叫它智慧漫步框架(The Wisdom Wandering Framework)
它源自於我二十多年來的觀察:那些看似最完美的計畫,往往跟真實市場脫節,或是敵不過市場的變化;反而是那些懂得靈活應變、持續探索的人,最終能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持續創造價值。這個框架的命名,正是反映了這種優雅而從容的生存之道 - 表面上像是在漫無目的地探索,實則是在累積智慧、創造價值的過程。(畢竟,我也是有焦慮傾向問題的人,在亂世中,我也需要一個適合我的商道)
這個框架的核心信念很簡單:在這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裡,我需要的不是一張精確的藍圖,而是一個可靠的指南針。就像古代的航海家,他們可能無法精確預知航程,但他們有方法確保自己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。透過擁抱不確定性、保持彈性思維、重視系統性思考,以及追求永續發展,我能在看似混沌的環境中,持續創造更高的價值。
智慧漫步框架的八大面向
1. 識別陷阱(How not to be)
在創業生態圈中,我發現成功案例往往難以複製,但失敗模式卻驚人地相似。這個面向強調「反向思考」的智慧,幫助我避開常見的陷阱。
核心做法
- 建立個人的「不要清單」(Not-to-do List)
- 定期進行「失敗預演」(Pre-mortem Analysis)
- 記錄並分析每次的錯誤經驗
- 持續收集領域內的失敗案例
這個面向的精髓在於:與其在犯錯後尋求補救,不如建立系統來預防錯誤。就像經驗豐富的探險家,他的成功不在於能夠應對所有危險,而在於能夠預先識別並迴避大多數風險。
2. 尋找槓桿(How to be 1000x)
在複雜的系統中,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於找到關鍵的槓桿點。過去的經驗告訴我,與其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,不如找到能夠引發連鎖效應的關鍵節點。
核心做法
- 辨識系統中的關鍵影響點
- 尋找能引發正向連鎖反應的觸發點
- 評估行動的槓桿效應
- 避免陷入低效能的完美主義
這個面向教會我: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找到最具影響力的切入點比追求完美更重要。就像下棋時,有時一步關鍵棋可以勝過多步平凡棋。
3. 與人性共處(How to convince lizard brain)
多年經驗告訴我,任何違反人性的方案都難以持續。要達到超越常人的成效,關鍵不在對抗人性,而在於巧妙運用人性。
核心做法
- 理解並接納人性的限制
- 設計符合自然傾向的解決方案
- 建立可持續的行為模式
- 在突破與順應間取得平衡
這個面向提醒我:最好的系統不是強迫改變人性,而是順應並善用人性。就像順水行舟,比逆流而上更能走得長遠。
4. 永續思維(How to be sustainable)
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,持續性比完美更重要。我看過太多創業者或專案在追求快速成長(或多頭馬車)中燃燒殆盡,反而是那些能夠穩步持續前進的人,最終達到更高的境界。
核心做法
- 建立可長期維持的工作節奏
- 在效率與身心平衡間取得平衡
- 設計具有彈性的行動方案
- 接受階段性的不完美
這個面向強調:真正的成功不在於短期的爆發,而在於長期的持續。就像馬拉松賽跑,配速的掌握比短暫的衝刺更重要。目標是繼續留在遊戲裡面,輸贏只是暫時的!
5. 效果評估(How to know whether I've done well)
在模糊的環境中,清晰的評估標準格外重要。沒有明確的指標,很容易迷失在看似忙碌但沒有實質進展的行動中。
核心做法
- 設定可量化的進展指標
- 建立快速反饋機制
- 定期檢視並調整方向
- 關注長期價值的累積
這個面向提醒我:在不確定的旅程中,好的指南針比詳細的地圖更重要。(而定義一個好的指南針,更是管理上的大哉問,本身就值得寫好多文章探討。)
6. 價值展現(How to make this a case)
在專業生涯中,我逐漸明白默默耕耘固然可貴,但適度展現價值同樣重要。這不是關於自我標榜,而是讓有意義的工作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力。
核心做法
- 系統化記錄成果與經驗
- 將個人洞見轉化為可分享的內容
- 建立個人獨特的專業視角
- 創造價值分享的良性循環
這個面向教導我:真正的價值展現不在於炫耀,而在於讓好的經驗能夠被傳承和放大。
7. 智慧精煉(The bare bone version)
在複雜的環境中,簡單的原則往往更實用。我發現那些最受用的智慧,往往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。
核心做法
- 提煉複雜經驗為簡單原則
- 建立容易記憶和實踐的準則
- 保持方法的靈活性和適應性
- 接受八九不離十的實踐效果
這個面向提醒我: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它有多複雜精巧,而在於它有多實用跟耐操。
8. 持續探索(Further readings)
在不確定的環境中,持續學習是唯一的確定性。這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,而是為了保持視野的開闊和思維的活力。
核心做法
- 建立個人的學習系統
- 跨領域汲取養分
- 將新知識轉化為行動洞見
- 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
這個面向告訴我:在智慧漫步的旅程中,學習不是目的地,而是每一個觀望、每一個腳步的旅程本身。
實踐指南
這是我個人在實踐這個框架時的一些心得,僅供參考:
入門建議
選擇切入點:
- 從「識別陷阱」開始,列出「不要清單」
- 從「效果評估」著手,設定關鍵指標
- 選擇最能解決當前困擾的面向
建立基本節奏:
- 固定時間做週期反思
- 維護簡單的學習筆記系統
- 定期檢視和調整
進階嘗試
- 靈活運用:
- 根據專案調整使用面向
- 將不同面向組合使用
- 持續簡化和優化工具
- 靈活運用:
自我提醒
- 避免陷阱:
- 不要一次嘗試太多面向
- 不要追求完美執行
- 不要把框架變成教條
- 永遠保持開放和彈性
- 避免陷阱:
結語:我的一點心得
在這個VUCA的時代,我常常感覺自己像是在驚濤駭浪中航行。這個框架不是什麼完美解方,只是我個人在摸索中整理出來的一些心得。
這些年來,我漸漸明白:那些看似最完美的計畫往往經不起市場考驗,反而是保持彈性、持續學習的態度,讓我能在混沌中找到方向。就像在大海上航行,也許無法預知明天的天氣,但至少知道如何觀察風向、調整航線。
這就是我對「智慧漫步」的一點理解 - 看似漫無目的的探索,其實暗藏著不斷提升的可能。僅以此框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。希望這個框架能幫助到大家!
智慧漫步框架 - The wisdom wondering framework
智慧漫步框架的八大面向:
識別陷阱 (How not to be)
- 核心概念:從失敗模式中學習
- 關鍵做法:
- 建立「不要清單」
- 進行「失敗預演」
- 記錄分析錯誤經驗
尋找槓桿 (How to be 1000x)
- 核心概念:找出關鍵影響點
- 關鍵做法:
- 辨識系統關鍵節點
- 尋找連鎖效應觸發點
- 評估行動槓桿效應
與人性共處 (How to convince lizard brain)
- 核心概念:順應而非對抗人性
- 關鍵做法:
- 理解人性限制
- 設計自然解決方案
- 建立可持續行為模式
永續思維 (How to be sustainable)
- 核心概念:持續性重於完美
- 關鍵做法:
- 建立可持續節奏
- 平衡效率與身心
- 接受階段性不完美
效果評估 (How to know whether I've done well)
- 核心概念:建立清晰指標
- 關鍵做法:
- 設定可量化指標
- 建立反饋機制
- 定期檢視調整
價值展現 (How to make this a case)
- 核心概念:讓貢獻產生影響
- 關鍵做法:
- 系統化記錄成果
- 轉化經驗為分享
- 建立專業視角
智慧精煉 (The bare bone version)
- 核心概念:簡單原則最實用
- 關鍵做法:
- 提煉核心原則
- 建立易記準則
- 保持靈活適應
持續探索 (Further readings)
- 核心概念:保持學習動能
- 關鍵做法:
- 建立學習系統
- 跨領域吸收
- 轉化為行動洞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