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urious Zac

在陌生產業創新 - 給客戶的第一封信

online interview

多年來的接案生活,我很習慣當一個來嘗試解決問題的門外漢。我接到開發新產品的任務時,通常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市場。我沒有相關經驗,但我有自己的產品開發的思維和方法。而第一封讓專案啟動的信件,就是我與各個領域專家與利害關係人建立連結的起點。

建立初步連結

信的開頭,我提到客戶剛從行業展會回來,表達我關注這個產業的動態。同時,我清楚定位自己是「產品策略師」,而非技術專家。這樣的自我定位,為後續對話設定基調跟進行往後的期望管理。

Jobs-to-be-done思維的應用

第一封信的主軸,是運用了「Jobs-to-be-done」(JTBD)理論。這個理論由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,認為消費者購買產品不是為了產品本身,而是為了「雇用」它來完成特定任務。

JTBD的核心概念

JTBD理論建立在幾個關鍵概念上:

  1. 功能性工作與情感性工作:用戶不僅需要完成實際任務(功能性工作),還有情感和社交需求(情感性工作)。例如,一個工具不僅要能解決問題,還要讓用戶感到專業和自信。

  2. 進步的渴望:人們購買新產品是因為他們想從當前狀態進步到更理想的狀態。理解這種進步的動機至關重要。

  3. 競爭不限於同類產品:真正的競爭包括用戶可能採用的所有替代方案,甚至包括「什麼都不做」。

為什麼選擇JTBD框架

在陌生產業中,JTBD 對我與領域專家們特別有價值,因為:

在信中的具體應用

我的信中包含了五個核心問題,每個都對應JTBD框架的關鍵元素:

1. 理解真正的需求

「什麼日常問題或任務是您認為用戶會用這個設備解決的?」

這個問題直指JTBD的核心 - 用戶想完成什麼工作?它有幾個目的:

通過這個問題,我能獲得具體場景而非抽象功能,例如「找出掉進排水管的物品」比「需要高解析鏡頭」更有價值。

2. 用戶畫像的深度理解

「您心目中的典型用戶是什麼樣的?」

JTBD理論中,用戶畫像不只關注人口統計,更關注使用情境。這個問題幫助我了解:

這些資訊直接影響產品設計決策,如界面複雜度、尺寸和耐用性要求。

3. 從專業到消費的價值轉化

「您認為我們專業型號中的哪些功能對一般用戶最有價值?」

這個問題基於JTBD的一個核心原則:不同用戶群體可能雇用同一產品完成不同工作。它幫助:

專業用戶可能需要全面的技術參數和控制,而普通用戶往往更看重簡單易用和直觀結果。

4. 競品分析與用戶現狀

「用戶目前正在使用什麼類似產品?」

JTBD強調理解用戶當前如何完成工作,這個問題幫助我:

用戶可能使用專業服務、臨時替代品或完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。了解這些「競爭對手」,才能設計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。

5. 趨勢洞察

「您在展會上注意到哪些有趣的趨勢或消費產品?」

這個問題超越了個別用戶需求,尋求更廣泛的市場洞察:

通過這個問題,我可以確保產品不只解決當前需求,還能與未來趨勢保持一致。

借力領域專家

在信的結尾,我表達了對合作的期待。作為產業外的人,我需要專家的洞見,但也能提供新的視角。這種互補關係是創新的關鍵。

結語

第一封信是開啟對話,建立信任,並引導思考的工具。通過JTBD框架提出的問題,在不熟悉的領域中找到方向,與領域專家共同創造有價值的產品。

產品開發的本質,無論在哪個產業,都是理解人們真正的需求,然後用最合適的方式滿足它。這是我熟悉的事,也是我熱愛的事。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#UX #創新方法 #產品概念 #產業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