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urious Zac

High tech vs low tech:創新與初心的拉鋸

workbook

在科技創業的道路上,我常常陷入一個兩難:我是真心想要幫助他人和自己,還是僅僅為了在科技創業圈中為自己塑造一個期待已久的定位?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。

我深知並認同使用低科技方案先進行市場測試或內部驗證的重要性。然而,我卻發現自己內心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"科技本位"執念。這種矛盾讓我開始深入思考產品開發的本質和目的。

AI 產品的誘惑與挑戰

目前,我正在研發一款運用AI技術來幫助人們校正認知偏差的產品。這個產品的雛形我已經親身體驗過,效果相當顯著 — 它不僅能讓我自己的頭腦思緒更清醒,還能幫助調整心態,讓我的情緒更趨於平衡。

在當前AI技術風頭正盛的背景下,能夠在這個領域推出一款科技產品,對我在科技創業圈的定位來說無疑是重要的。這彷彿是對我二十多年來在這個圈子裡奮鬥的一種證明。

然而,開發AI產品並非易事。首當其衝的就是隱私問題,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 — 從基礎設施的建設,到複雜的加密工程,再到與用戶進行有效溝通,每一步都充滿挑戰。而這些資源,恰恰是我目前較難獲得的。

轉向低科技解決方案:紙本手帳的優勢

相比之下,紙本手帳在隱私保護方面反而佔據了優勢。用戶可以將手帳帶回家,自己書寫,自己保管,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數據洩露的風險。

當然,選擇紙本形式也意味著我們將失去數據產品所具備的自動化功能,如填寫、評估、生成課表、按表操作、再評估、強化課表等自我增強迴圈。但與此同時,我們也獲得了更多在平面設計和印刷方面發揮創意的空間。

此外,紙質手帳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:我們可以推出口袋版或瘦長版,這不僅便於攜帶,更能營造一種特殊的使用儀式感。作為一個"本本控",我深深理解這種實體產品所能帶來的獨特體驗。

尋找平衡:PDF 方案的可能性

如果我們想在低科技和高科技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,製作帶有內頁超連結的PDF檔案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雖然這種形式可能會將使用場景限制在平板電腦上,但它允許我們進行個性化定制,同時也避免了庫存管理的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方式也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規避隱私問題。

深夜頓悟:回歸初心

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,我經歷了一個重要的頓悟時刻。那是在一個深夜,我坐在昏黃燈光下的餐桌旁發呆時,突然被一個念頭擊中:「如果我連用最簡單的紙本都無法達成類似的效果,那麼開發科技產品又有什麼意義呢?我到底是為了在業內博得一個期待已久的名聲,還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幫助自己和他人?」

這個問題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初衷。我意識到,雖然我從一開始就打算開發AI產品,部分原因是因為我親身體驗過AI帶來的情感價值和陪伴感,但更大的動力可能來自於我對在科技圈站穩腳跟的渴望。我害怕如果不能推出一款有影響力的科技產品,就會讓我在這個圈子裡二十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。

然而,這種想法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認知偏差,恰恰是我希望通過這個產品來幫助他人克服的。這個認識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產品開發的本質和目的。

突破固有思維:紙本產品的創新

帶著這種新的認識,我立即著手進行手帳版的產品企劃。我嘗試將一些原本由程式實現的功能,轉化為相應的圖表設計,希望能夠引導使用者沿著精心設計的思考路徑前進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我遇到了一個挑戰:如何在紙本上實現定時提醒用戶進行自我反思的功能。這在網站或APP中很容易實現,但在紙質產品上卻難以做到。經過一番思考,我靈光一閃,想到了服藥的邏輯 — 我以鼓勵用戶在三餐飯後和睡前各花兩分鐘進行小筆記和反思。這樣不僅保證了每天四次的頻率,也容易記住和執行。

這個靈感讓我意識到,很多看似只有高科技才能解決的問題,其實用低科技的方法也能巧妙應對。這種思維的轉變,讓我對產品開發有了全新的認識。

融合創新:結合數位與實體

為了彌補紙本在多媒體內容呈現上的不足,我想到了使用QR碼來連接視頻、播客或其他擴充內容。這種方式既保留了紙質產品的優勢,又能讓用戶輕鬆獲取豐富的數據資源。

在研究自我治療方法的過程中,我學到了一個有趣的技巧:給未來的自己錄音留言。雖然我最近忽略了這個方法,但我每次聽到過去的自己的聲音 - 為現在的自己加油鼓勁,提醒自己如何保持清醒、糾正認知扭曲,都是一種奇妙的體驗。

為了將這個想法融入到紙質產品中,我設計了一個"留言給未來的自己"的內容腳本模板,並提供了針對不同情境的範例。用戶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APP錄製這些信息,為未來的自己提供支持和鼓勵。

展望未來:持續改進與擴展

隨著初代產品概念的逐漸成型,我計劃在接下來的兩到三週內進一步完善企劃。下一步是尋找理解用戶體驗設計的專業人士進行合作。我已經聯繫了兩位一直很想配合看看的設計師和企劃人才,希望能夠集思廣益,為產品注入更多創新的想法。

雖然我已經在國外的接案網站上大致了解了AI產品開發和設計的成本,包括整理大量心理學文獻作為知識庫的時間投入,但我始終謹記:如果有更簡單的方式可以實現目標,為什麼要選擇複雜的路徑呢?

目前,我的腦海中已經開始浮現產品的下一個發展階段——將其轉化為卡牌形式。但我提醒自己不要操之過急。我給自己設定了"一個月一個產品企劃"的節奏,這與我最近在實踐的"不要用力"的生活理念相符。這種節奏不僅能讓我保持專注,也給了每個想法足夠的孵化時間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我不斷提醒自己:無論是選擇高科技還是低科技解決方案,最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幫助到人。作為一個創業者和產品開發者,我希望自己時刻謹記初心,在追求創新的同時,不忘產品存在的真正意義


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or RSS feed.

#UX #心理學 #產品概念 #自我認識